嘿,书虫们注意啦!今儿个我挖到宝了,一本能让你彻底沦陷的小说!翻开的那一刻,就像是踏入了全新的世界,情节紧凑得让人窒息,每一章都是惊喜连连。讲真,这书看得我废寝忘食,根本舍不得放下。角色鲜活得仿佛就在身边,情感纠葛直击心灵,简直不要太上头!错过它,你的书单可就少了颗璀璨星辰哦。快来,咱们一起沉醉在这文字编织的梦里吧!
《书立方系列-把信送给加西亚》 作者:[美]阿尔伯特·哈伯德
第一章远离借口,迈出“行动”的步伐
罗文的信条:没有借口,立即行动
当罗文接到麦金莱总统的任务时,他知道,考验自己的时刻到了。虽然这项任务异常艰难,但他却没有问任何问题,也没有找任何借口,而是迅速地行动起来。他知道自己责任重大,军人的使命感使他无暇顾及太多,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:如何才能把信送给加西亚?
常有“理”没人“理”
美西战争爆发时,美国总统必须立即与古巴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。加西亚在古巴广阔的山脉里——没有人确切知道他在哪里,也没有任何邮件或电报能够联系到他。而美国总统麦金莱又必须尽快地得到他的合作。
怎么办呢?
有人对总统说:“如果有人能够找到加西亚的话,那么这个人就是罗文。”
于是总统把罗文找来,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。在这种情况下,罗文是有推辞或者询问的理由的,但是他没有这样做,而是迅速地接下了信件,并决心顺利地完成任务。
现实生活中需要太多的“罗文”,每一个舞台都需要“罗文”来与“加西亚”联络。但是令人不解的是,许多人都习惯用“理由”来“对付”事情。他们习惯于推辞,习惯于找借口,办事拖拖拉拉,懒散被动,让整个社会的“效率”大大降低。
让我们来看一些话语吧,我想大家一定都很熟悉:
“我最近太忙了”、“对不起我帮不了你”、“那不是我负责的事情,你应该去找×××”、“我们马上要关门了,请你明天再来”、“为什么让我做这件事,不让×××做呢”、“这件事情急吗?我今天想休息休息”……
因为我们的生活被这样的“理由”包围着,所以本来有些简单的事情也会变得很“麻烦”。
有一次,我去一家“印刷店”输出一些东西,因为急用,所以希望店员能够抓紧时间。但是这个店员看起来不知道是没有经验还是懒散惯了,超过了正常的输出时间,他还没有完成。他明明知道我很着急,却依然保持着他的“拖拖拉拉”,到了最后,他才跟我说是机器出了故障。他觉得他很“有理”,所以他没有一点儿感到抱歉的意思。我没有跟他理辩,因为我知道没有意义。他以为有“理”就可以摆脱一切了,其实不然,他迟早会受到“惩罚”的。因为至少从我来看,以后就绝对不会去这家“印刷店”了,即使去,我也会找别人服务。
推辞、不情不愿的态度在职场上也是常有发生的。每当上司安排一项任务时,大多数人都是面无表情,如果是一项额外工作,更是满脸不情愿,有的甚至唠唠叨叨地抱怨个没完没了。
在柯金斯担任福特汽车公司经理时,有一天晚上,公司有十分紧急的事,要发通告信给所有的营业处,所以需要抽调一些员工协助,当柯金斯安排一个书记员的下属去帮忙套信封时,那个职员傲慢地说:“这不是我的本职工作,再说我到公司来不是来套信封的。”
听了这话,柯金斯十分愤怒,但他仍平静地说:“既然不是你分内的事就不做,那就请你另谋高就吧!”
这种看似有“理”的行为早晚会激怒相应的“统治者”,毫无疑问,这个职员最后不得不提包走人。他还可以有更多的理由,但是这个公司不会再“理”他了。
找“理”既是一种“行为”病,又是一种严重的意识病,一旦一个人找出一种“好”的理由,他就会抓住不放,然后总是拿这个理由对他自己和他人解释:为什么他不去做,为什么他总是失败。他意识不到的是,他已经被“理由”所蒙蔽,真正地相信了这些理由就是他无法成功的真正原因,从而导致他永远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了。在高速发展的今天,这样的人,有谁会“重用”他,谁又愿意“理”他呢?
在这个世界上,要想长久地立足,就一定要对自己负责,不要时刻寻找理由。只要全心全意地做好该做的每一件事,脚踏实地,不埋怨,不浪费时间,那么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。懒惰和消极总在找机会潜入我们的意识中,如果一遇到问题就寻找理由以求开脱,那样就永远不会获得成功。
“不要为自己寻找理由”,当我们想要成为“罗文”的时候,自然会有无数个“加西亚”等待着我们联络,我们的舞台也永远都会宽广下去。
“不可能”其实都“可能”
罗文接到总统的命令后,他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。在危难之际,他决定接受考验。他坚信任务的“可能”性,把“不可能”丢到了意识之外。
老板们常常感到头疼,因为他们的计划总是受到员工们的“拖延”。每当安排一项任务时,都要额外考虑员工的能力。很多员工一旦被安排到有难度的任务时,总是犹犹豫豫、愁眉不展、百般推辞,有的直接脱口而出:“这个工作太难了,我做不了!”“这是不可能完成的!”这样的员工从一开始就把“不可能”印在了心底,他们用“否定”来给自己设定限度,所以,他们永远都会是一个失败者。
设想一下,如果罗文稍有一丝的犹豫或者带着“不太可能”的心理,那么以后的情况或许将会改变很多。一个人的心态首先影响了他的行动,带着“必胜”决心的人,他的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激发。
让我们一起来到公元208年吧,去看看“可能”是怎么战胜“不可能”的。赤壁之战中,曹操的兵力达到20万左右,刘备只有2万多,孙权也只有5万多。然而曹操在有利的形势下,轻敌自负,指挥失误,终致战败。孙权、刘备在强敌紧逼关头,结盟抗战,扬水战之长,巧用火攻,终以弱胜强。在这之前,曹操统一北方,南征荆州,大有统一南北之势,他做梦也没想到会在那场战争中败得如此狼狈!刘备和孙权处在危难之际,只有战胜曹操才能保住安稳,所以他们拼尽全力一搏。赤壁之战,以少胜多,完美地展现了“可能”的力量。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并不会遇到“送信”这么紧急危险的任务,也很少会有孙权和刘备这样的处境,“不可能”只是我们的想法而已,当我们被困难或者危险吓倒时,我们都习惯于退缩,而从不想着去尝试。
我有一个开泳装公司的朋友,他平时既要负责公司的事情,还要抽出时间来经营一些水上娱乐设备。我时常感叹:“你怎么能忙得过来呢?”他通常笑着说:“想要忙就能忙起来,想要闲就能闲得住。刚开始的确面临很多困难,我们的泳装质量很好,但是要打出品牌就要下很大工夫。而这个时候我还接手了一批水上娱乐项目。为了同时做好,我常常思考到半夜,当一切都明朗时,我才发现其实不是像我想象中那么难。现在我们的泳装大部分都是出口,所以有的时候订单很急,为了保证及时发货,我们常常需要以成倍的速度完成任务。我的员工们都很努力,他们相信这是‘可能’的,所以我们就能够做到。现在我们的运营都很完善,接下来,我还要多做一些项目呢!”
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,就看你去不去做了。人的本能意识都是习惯“逃避”,一旦养成“懒惰”的意识,“可能”都会变成“不可能”。石缝中都能“钻”出小草,人的生命也能创造奇迹。只要去做,勇于迎接生活的挑战,一切都会成为“可能”。
当一个人成功地完成了“不可能”完成的事情时,他的身心也会进行一次“华丽”的蜕变。他会站得更高,更有信心去挑战一系列的“不可能”,从而让自己不断地靠近成功。
所以,让我们远离“不可能”吧,当我们把恐惧和逃避通通从我们的脑海中清除的时候,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很“强大”。当我们坚信我们“能够”做到时,我们就一定能够想出办法来完成。放手去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,放手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,我们就会激发出自己的潜能。当我们领到“信件”的时候,即使不走“罗文”走过的路,我们也会想出别的路径,从而顺利地把信交给“加西亚”。
现在不做就会“坐失良机”
罗文成功地完成了任务,完成了祖国对自己的考验。考验就是机会,罗文及时行动,有力地抓住了机会,在报效祖国的同时,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!
做与不做就在一瞬间,没有人会告诉你会有什么结果,但是现实却可以告诉你一个真理——现在不做就会“坐失良机”。
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中,洪水开始淹没一座城市,一个神甫在教堂里祈祷,眼看洪水已经淹到他的身体了,突然一个救生员驾着小艇跟神甫说:“神甫,快!快上来!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!”神甫说:“不!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,你先去救别人好了。”
过了不久,洪水已经淹到神甫的脖子了,神甫只好勉强站在祭坛上。这时,又有一个警察开着快艇过来,跟神甫说:“神甫,快上来,不然你真的会被淹死的!”神甫说:“不,我要守住我的教堂,我相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。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。”又过了一会儿,洪水已经把整个教堂淹没了,幸好还有一个十字架,神甫只好紧紧地抓住这唯一的希望。这时,一架直升机缓缓地飞过来,飞行员丢下了绳梯之后大叫:“神甫,快上来,这是最后的机会了,我们可不愿意看到你被洪水淹死!”神甫还是意志坚定地说:“不,我要守住我的教堂!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。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。上帝会与我同在的!”
洪水滚滚而来,固执而又愚昧的神甫终于被洪水淹死了……神甫上了天堂,见到上帝后很生气地质问:“主啊,我终身奉献自己,战战兢兢地侍奉您,为什么你却不肯救我!这样你的子民还会相信你吗?”上帝说:“我怎么不肯救你?第一次,我派了小艇去救你,你不要,我以为你担心小艇危险;第二次,我又派一只快艇去,你还是不要;第三次,我以国宾的礼仪待你,派一架直升机去救你,结果你还是不愿意接受。所以,我以为你急着想要回到我的身边来,可以好好陪我。”
高尔基曾经说过:“生活就好比打仗,它的规律很简单,不要坐失良机。”拥有机会时,要当机立断,马上去做,这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。
CA创始人王嘉廉在皇后学院毕业后,开始了寻找工作的过程。在一次翻阅《纽约时报》的招聘专栏时,他发现有两个页面的篇幅全是招聘电脑程序员的。尽管他当时也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电脑程序员,但是他敏锐地认识到市场上需要大量的电脑程序员,于是他紧紧抓住这个机会,行动起来。
1976年,32岁的王嘉廉开始了在美国的创业生涯,他创办的公司叫Computer Associates,简称CA。在王嘉廉的统率下,现在的CA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,世界500强企业95%以上都是它的用户,王嘉廉本身也成为与比尔·盖茨比肩的软件巨头。
成功者之所以取得成就,就在于他们能够抓住机会,迅速地行动起来。我们有时间等待,可是机会却不会等待我们。现在的很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,这让整个社会都很头疼。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,就会发现其实工作机会还是有很多,只是毕业生们自己放弃了而已。有很多工作待遇不太好,或者是工作时间比较长,就受到毕业生们的“冷眼”相待,殊不知这些工作都是机会,只要踏踏实实去做,积累了经验,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任何机会都是良机,抓住了就会有收获,生活不会亏待努力的人,这一点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清清楚楚。
西言谚语说:“机会不会再度来叩你的门。”想要在社会上立足,就一定要明白机会的重要性。记住我的忠告吧:梦想并不远,跨出步伐就能到达;机会就在眼前,伸手抓住它,成功就会从现在开始。
“推托”是一种“恶”习
我们都知道推辞是一种手段,在现实生活中,有很多人已经很熟练地掌握了这项技能。就拿工作来说吧,很多人在刚入职的时候,会勤奋努力,获得老板的肯定。可是在适应了一段时间后,就会开始放松警惕,抽个空子便偷偷懒。一旦尝到了偷懒的“甜头”,他们就会想要更多。所以,在接受任务的时候,也就不积极主动了,能推就推,恨不得一切都由别人来承担。他们宁愿费尽精力来“推辞”,也不愿意用这个时间来努力工作。他们为成功地摆脱了一项工作而沾沾自喜、扬扬得意,自以为占了很大的便宜。殊不知,吃亏的人正是他们自己。老板和领导的眼睛是雪亮的,他们会紧紧地盯住你,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你看个清清楚楚。所以,喜欢“推辞”的朋友们,你们尽管这样做下去吧,如果你们不想升职加薪的话。
推辞是一种心理习惯,一旦养成,不但不利于自己做事,还会形成一些不“健康”的想法。想象一下,一个办公室里,几个员工都是懒散被动的人,只有一个是勤奋进取的。如果领导交代一项任务,大家你看我,我看你,没有一个应声,这时那个勤奋的员工一定会主动承担任务的。那么,那几个人会怎么看待他呢?一定是“看不起”他啦,可能鄙视他,可能讽刺他,还有可能暗暗骂他。这就是推辞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,不但自己不积极,看到别人积极主动还会骂别人。一旦别人作出了成绩,他们就会嫉妒眼红。他们不会去想别人付出的努力,不会想别人受的挫折和苦难,他们只会觉得一切是不公平的。
推辞是一种恶习,相比之下,拖延也是一种不好的习惯。拖延者总是能找到一万个理由去为自己的行为进行“合理”的解释,他们把事情自然而然地认为成“太困难了,太费时间了”,所以能拖延就拖延吧。
有这样一个故事:在一位老农的田地里,多年以来横亘着一块大石头。老农也想过把石头除掉,但是他总觉得石头太大,所以,往往只有想法,但始终没有行动。就这样一拖再拖,这块石头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,也弄坏了他的耕种机。老农对此无可奈何,巨石成了他种田时挥之不去的心病。
一天在又一把犁被碰坏之后,老农想起巨石给他带来的无尽麻烦,终于下定决心要了结这块“心病”——巨石。于是,他找来撬棍伸进巨石下,他惊讶地发现,这块石头在地里埋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深、那么厚,稍一使劲儿就可以把石头撬起来。他接着用大锤打碎石头,很快地就把石头从地里清除出去。此时,老农脑海里闪现出多年以来被这巨石困扰的情景,再想到本可以更早些把这桩头疼事处理掉的,便禁不住一脸的苦笑。
所以,在生活中,遇到问题应该立即弄清根源,决不能拖延,拖延只会使问题越来越糟。
生活就是一场战斗,我们时刻都在争分夺秒中。只要拖延了一刻,就会输掉很多精彩。
“明日复明日,明日何其多,我生待明日,万事成蹉跎。”明天永远都不会来,因为来的时候已经是今天。“今日事,今日毕”,每天都有每天的事情,计划也好,任务也好,只要是拖延了就成了“额外”的事情,长此以往,一定会做不成大事的。
所以,不要推辞,不要拖延。“推托”比鸦片还要可怕,鸦片毒害的是人的身体,“推托”毒害的是人的心灵,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,进行一场庄重的“消灭推托”行动吧。从现在起,做到如下两点:
(一)积极面对自己的任务,不管是困难的还是容易的。远离那些消极的推托友们,你会亲眼看到他们的“光明将来”的。主动靠近一些行动派,可以告诉他们你的计划,让他们及时地提醒和监督你。
(二)现在就行动起来吧!当然如果你自己有决心、有毅力,你完全可以不参考第一条。我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够摆脱“推托”的恶习,真正让自己融入到精彩的生活中。
“行动”不是“冲动”
我一定要特别强调一点——行动绝不是冲动。
我们可以看看罗文的行为,他接到总统命令的时候,先冷静地在头脑中分析了一番。他知道自己面临着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,所以,他在坚决地接受了任务后,便着手进行行动方案的思考了。罗文是军人,他有军人的优秀品质,就是冷静沉着。现实中有很多人,他们“冲动”起来很是厉害。每当有什么艰巨的任务或者是事情要做时,他们便会大胆地接受下来。他们当时被个人主义和面子主义冲昏了脑子,痛快地许下各种承诺,但是不久之后,却头痛地迎接冲动的后果——他们根本无法完成。
冲动的人,跟罗文是无法相比的。我不是说看不起或者贬低他们,不从别的方面说,只从冲动的“热心度”来看,还是值得夸奖的。只是我觉得事情需要的不是口头语言,而是行动和能力。一时的冲动并不能带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,相比之下,这种“热心”的行为并不比“推托”更有价值。
让我说说我大学时候的一件事情吧!那时,我们班有一个同学,他是典型的“热”心肠,每当大家有什么困难的时候,他都会主动去“帮忙”。有一次,我们在一起吃饭闲聊时,有一个同学说想要配一台电脑,但是她对电脑硬件价格和型号方面不太了解,就想找个懂的人一起去买,给她一些意见。我的那个“热”同学一听,马上就表示了足够的诚意,说自己对电脑懂一些,可以陪她去。吃完饭后,我跟“热”同学说:“没想到你对这方面还有了解啊,平时没看出来嘛!”“热”同学支支吾吾地说:“这个挺简单的吧,没什么复杂的东西啊!”
过了几天,“热”同学和那个同学一起去了电脑城。到了之后,“热”同学突然发现自己的那点儿皮毛知识根本就无法应付,面对店员的询问和那个同学期待信任的目光,他只好硬着头皮问了些简单的问题,然后就随便配了台电脑。好在那家店的电脑质量不错,店员也很负责,所以,那台电脑用起来一直很好。但是,“热”同学却从此收敛了很多,再也不大脑发热随便“承诺”了,他知道一旦承诺却办不到时将面临着什么后果。
行动不是冲动,冲动面对事情,便是不负责任的表现。
A经营一家家具公司。公司的规模不大,但是产品性能和质量都不错,口碑很好。公司创建第二年时,迎来了一个国外客户B的访问。B进行了实地考察后,对产品很满意,便跟A洽谈订货问题。B的公司需要大量的产品,所以B希望A在两个月内能够提供5万张桌子。A公司刚刚起步,规模小,员工少,在两个月内只能完成1.2万张桌子。但是A觉得这是个很大的机会,他不想错过,便不顾秘书的劝阻,毅然签下了合同。送走B后,A便开始组织员工,分析了具体情况,对员工进行了激励和号召。员工们刚开始也都斗志昂扬,全部宣誓一定完成任务。但是人的精力和能力也是有限的,尽管员工们一个个拼尽全力,到了交货时间,也只是完成了3.7万张桌子,而且经过检查,合格率也只有87%。完不成产量,只能承担责任。A在赔偿了B公司一部分“违约金”后,没有剩下一点儿利润。一次冲动换来两个月的“零收益”,苦处再多,A也只好往肚子里咽了。
我们提倡行动,但是切记行动不是冲动,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头脑清醒,不要头脑一“热”,便什么都答应。要正确认识罗文的送信行为,理智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事情,这样才能顺利地做好事情。
不以“功利之心”来面对行动
我想,我们一定会遇到下面的情况。
几个员工下班了,一个说道:“今天老板安排让我明天去沈阳出差一周,现在是冬天啊,那么冷,那么远,我真不想去,不过也不好意思推托!”“啊,去那个地方出差啊,坐飞机去吗?”“当然应该坐飞机去啦,对啦,老板让你去出差,给你什么好处没有嘛!应该多少给点物质奖励或者补贴嘛,嗯?”“老板什么都没说啊,倒是对我鼓励了一番,希望我能一切顺利!”“说这些有啥用啊,老板就知道说,也不表示,你自己应该争取一些才是!”……
现在社会的员工,总是希望任务与奖赏挂钩。他们多少是带着“功利”的希望来面对手头要做的事情。一旦接受到某项任务,即使自己不想得到什么“利益”,别人也会怂恿你这样去做,因为一旦你“只领命而不追求回报”,便会被别人讥讽成“傻子”,在别人的感叹和摇头中黯然失色,仿佛自己真的成了“傻子”。这仿佛成为了一种社会通病,让本来简单的事情也变得复杂,让积极的行为染上了“物质”的污渍。
很多时候,一些员工会顺利地完成领导交付的任务。完成之后,周围一些“善意”的人便会偷偷摸摸地询问:“你这件事办的这么好,老板有没有说什么加薪或者升职之类的话啊?”“至少会有什么暗示吧!”“你这么卖力,公司不给你上保险,却给×××上了保险,太不公平了吧,你得去找领导啊!”“领导之前不是说你订了一批大单子后就给你加薪吗?现在怎么没信了呢?”诸如此类的询问,常常会让我们的员工无所适从。他们或许会反驳,或许会表示无可奈何,还有的就会被“刺激”而直接去找领导询问。不管怎样,他们的心中会暗暗地思考这些问话,然后联系领导的行为,判断自己“获利”的可能性。一旦他们把“功利”看得太重,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。如果领导没有任何表示,他们就会反复地想:“我以后要不要继续为领导卖力呢?他们说的也对啊,什么都不给,干得也没劲啊!可是,万一这是领导考验我呢,或许,下一次就会给我‘奖励’了呢?”就这样,员工带着“功利”之心想来想去,最后只会觉得烦躁。我敢保证,如果他之前是全心全意地接受任务并付出行动的话,之后再接受任务,他也绝对不会像之前那样卖力了。他在做的过程中,一定会想着这次到底能不能得到什么“鼓励”。可想而知,这将会带来怎样的工作结果!
带着功利之心做事,永远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。罗文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,他没有任何功利之心,只是想到祖国需要自己,维护和平和正义需要自己,所以全心全意地让自己行动起来。当罗文圆满地完成任务,光荣地回到祖国时,自然收获了赞赏和荣耀。所以,只要踏踏实实地行动起来,努力完成任务,获得嘉奖是早晚的事情。这比天天挂记着功名利禄、在行动时也考虑到底能不能获得奖励来的实际多了。世界上有的是努力奋斗的人,难道他们真的是“无欲无求”吗?不,他们并不是“无欲无求”,他们也像别人一样,希望自己做事越来越好,发展越来越快,但是他们知道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有所收获。只有先实现自己的价值,才能顺利地收获一切。
行动,就会有“收获”
行动就会有收获,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。
让我们一起来看两位年轻而又自信的女孩吧,她们一个名叫西尔维亚,一个名叫辛迪。西尔维亚的家庭条件优越,可以帮助她实现各种理想。西尔维亚本身想做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,她也充分相信自己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才能,因为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,大家都愿意和她交谈,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。她时常对别人说:“只要有人给我一次机会,让我上电视,我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。”大学毕业以后,西尔维亚相信总有人会找自己,所以她一直在等待,从不出去寻找机会。她就这样等了一年,却什么都没有等到。慢慢地,她变得焦急、苦闷,心情烦躁,最后,她连自己原本拥有的良好沟通优势也失去了。
辛迪的情况和西尔维亚的截然不同。辛迪的家庭条件很差,家里根本顾不上她。辛迪连上学的学费都是靠自己打工赚钱支付的。她们俩唯一共同的地方就是都想成为一名节目主持人。辛迪不像西尔维亚那样无休止地等待,而是为了谋得一份符合自己愿望的职业,她跑遍了当地的每一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。但是每个电视台都只雇用有工作经验的人,这让辛迪非常失望。
尽管这样,她还是没有放弃,决心自己创造机会。一连几个月,她都仔细浏览广播电视方面的各种杂志,她还让朋友帮她去打探各种可能的工作机会。终于有一天,机会来了,她在报缝中发现了一个令她激动不已的广告: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,正在招聘一名预报天气的姑娘。北达科他州在美国的北部,那里非常寒冷,经常下雪。辛迪是最讨厌雪的,可是,她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,她急切地需要到那里去。她想:只要能和电视沾上边儿,让我干什么都行,别说下雪,就是刮飓风也没有关系。
于是,在北达科他州工作了两年以后,辛迪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。当她再次到洛杉矶电视台应聘的时候,轻而易举就找到了一个职位。又过了几年,辛迪得到提升,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,她成为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。
从辛迪和西尔维亚身上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“行动”效应。西尔维亚本来具备了主持人的条件,但是她却没有行动起来,只是被动地等待运气降临,最终只能停留在幻想中。辛迪积极地行动,不断努力,终于收获了一个在北达科他州电视台预报天气的机会。她牢牢地抓住了这个机会,不断地实践,不断地积累经验,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。
所以说,只要行动起来,就一定会有收获。罗文如果没有行动起来,就不会成为今天的楷模。我们学习他,并不是针对他“ 超额”完成了任务,而是学习他的精神。当我们把罗文的行动精神落实到自己身上后,就一定会创造价值。
有一次,甘布士出差需搭火车去外地,但事先由于工作忙,没有买好车票。不巧的是这时刚好是圣诞前夕,度假的人特别多,票也很难买。
他的夫人打电话到车站询问,答复是票已售完。售票员还说:“如果你们不怕麻烦的话,可以到车站碰碰运气,看是否有人退票,但是这种机会或许只有万分之一。”得知这一消息的甘布士决定试一试。但他的夫人劝他别去碰这个钉子。
甘布士提着行李赶到车站,可是等了好久,一直没人退票。甘布士觉得既然来了,就得坚持下去,耐心地等待着。也许是打动了上天,就在离火车开车还有5分钟时,一个妇女匆忙赶来退票。甘布士如愿地搭上了火车。
这只是甘布士平时行为的一个小细节,他相信只要行动起来就有收获,并不断努力,最终从一个小技师一跃成为拥有5家百货商店的老板,成为企业界举足轻重的人物。他在事业上的辉煌,正是他行动起来的收获。
(点击下方免费阅读)
关注小编,每天有推荐,量大不愁书荒,品质也有保障,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,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,让我们共享好书!
配配查-按日配资炒股-配资行业查询-线上配资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